您的位置:首页>商业 >
  • 地产股遭险资抛售

    2021-11-19 09:12:23 来源: 证券日报

中国人寿连续5个季度减持万科A

本报记者 苏向杲

曾被视为“香饽饽”的房企股权正被众多险资频频抛售。

近日,金地集团称,近两个月以来大家人寿已累计减持公司股份比例达5%。这并非今年险资减持地产股首例,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减持万科A、招商蛇口;泰康人寿减持保利发展、阳光城;和谐健康减持金融街;君康人寿减持首开股份。由此可见,险资年内对地产股整体呈减持态势。

在上述案例中,中国人寿减持万科A具有风向标意义,一边是寿险公司龙头,另一边是房企龙头,大比例减持反映出头部险资机构并不看好地产股未来投资机会。据悉,中国人寿已连续5个季度减持万科A,持股比例从2.16%降至0.73%。

在险企资管人士看来,今年头部险资机构大手笔减持地产股与房地产市场监管趋严、行业景气度下降、潜在信用风险上升等因素有关。

万科A等头部房企被险资减持

近日,金地集团发布公告,自2021年9月3日至11月11日,大家人寿通过集合竞价和大宗交易等方式,多次减持金地集团股份,权益变动后,其持股比例下降至15.43%。

此外,今年以来,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君康人寿、和谐健康等险企均对持有的房企进行不同幅度减持,而在被减持的房企中,不乏万科A、保利发展等头部房企。

总体来看,中国人寿对万科A的减持比例最大,减持时间跨度最长。据东方财富Chioce数据显示,中国人寿已对万科A连续减持5个季度,持股量较去年6月末降低62%。

对此,中国人寿此前未有表态。不过中国人寿投资管理中心负责人张涤前不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上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作为长期投资者,要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变化及导向,在权益配置上进行前瞻性布局。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政策变化及导向”让房地产市场潜在信用风险上升,险资出于降低风险敞口考虑,陆续减持地产股。例如,安永中国精算与保险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付振平表示,从控制风险原则出发,险资对地产行业的投资偏好从不动产股权、债权投资逐渐转向成熟物业投资。

华安财险党委副书记饶雪刚认为,在“房住不炒”主基调下,房地产监管不断趋严,行业景气度下降,融资收紧,给房企偿债能力带来冲击。

同样,太平资产高级研究员朱晓明此前曾表示,近年来对过去吸纳融资最多的地方政府和房地产管控越来越严。若地产信贷政策继续收紧、地产销售减速,可能会有更多的风险事件暴露。

不仅险企担忧房企债务违约等信用风险会传递至投资端,保险股投资者也对险资涉房投资很担忧。例如,近期在上证e互动上,有多位投资者在向上市险企董秘询问涉房投资风险敞口、相关经营情况等。

险资对地产股投资偏好逆转

实际上,今年部分险企对地产股减持早在多年前就埋下伏笔。

2013年-2016年期间,一些中小险企依靠高现金价值、高结算利率的万能险等险种迅速扩大保费规模,用于举牌,举牌对象就包括大量房企。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有险资身影的上市房企高达36家。其中,万科、金融街、招商蛇口、保利发展、金地集团、首开股份、泰禾集团等知名房企均在其列。

彼时,中小险企纷纷买入房企股权的主要原因是迫于经营模式,险企不得不买入房企或类房企股权才有可能实现资产负债匹配。

这些中小险企多采用“资产驱动负债”的经营模式,但这种经营模式也有弊端,即险企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负债成本的资产。在这种背景下,上市房企股权、上市银行股权渐成险企目标,主要原因是其具有分红及盈利增长稳定、并表收益率较高等诸多优势。

不过,上述经营模式一旦遭遇投资标的业绩下行、分红下滑等负面因素,险企的经营业绩就会出现巨幅波动,甚至亏损。2016年之后,随着监管风向变化、权益市场波动等因素叠加影响,部分采用该类经营模式的险企尝到了“苦果”,出现巨亏,部分险企甚至被银保监会接管。此后,随着监管趋严,险企开始收缩“阵营”,调整经营策略,逐渐降低对地产股等资产的配置比例。

时移境迁,经过过去几年险资持续降低对地产股的配置,目前险资整体持有的地产股数量较高点大幅减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仅有13只地产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出现险资身影。

近两年虽有部分险企出于业务协同考虑,配置地产股,但总体配置比例不高,A股也没出现过险资密集举牌地产股的“盛况”。且随着地产行业监管趋严,险企对持有地产股更为谨慎,持续减持也就不难理解。

业内人士表示,抛开信用风险,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未来配置地产股收益将呈下行趋势,险资需要关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其他产业投资机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会长段国圣表示,过去20年,中国最好的投资机会围绕房地产和互联网两个平行领域。不过,伴随经济增速回落、劳动力供给减少、资本相对充裕,成熟行业的资本回报率趋势下行。未来20年,要重点关注四大领域:一是消费升级时代下的消费产业;二是长寿时代下的大健康产业;三是科技自主时代的科技产业;四是“碳中和”背景下的新能源产业。

关键词: 80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